影片專區
114年雙語互動課程 環境劇場概論一
概論一的課程內容與架構:
1. 課程目標 (兩大任務):
任務一:認識環境劇場 - 讓學員理解何謂環境劇場,並區別其與傳統「鏡框式舞台」的差異,給予學員初步的「idea」。
任務二:創作小作品 - 帶領學員「create something」,為後續的實踐課程做準備。
2. 環境劇場概念闡述:
定義與類型:環境劇場有兩種說法,一是「Environmental Theater」,另一種是「Specific Theater」(特定場)的概念。它強調與「different space」的結合,是一種跳脫一般「鏡框式舞台」的作品形式。
核心原則:「principle」在於作品要與「場域」(地點)產生深度連結。這不只是將既有作品「move there」表演,而是作品必須因應場域的背景或特性而「衍伸」出來,即「special made it for it」,專為該地量身訂做。
素材來源:需從場域本身汲取素材。例如,若在操場演出,主題就需與操場相關;若在教室演出,則需探討教室除了功能性之外,還有什麼值得討論之處。
表演藝術的溝通目的:「performing art」是用來溝通與表達的,不能只顧表演者自我滿足。作品的「topic」至關重要,必須思考「What can people get after the show what people get after seeing this」,讓觀眾有所收穫。
【案例分享】
▪ 彰化聲舞團在彰化農會百年穀倉進行的「老時光 (old time)」作品。該穀倉為「太子樓」建築,全台僅存兩座,曾面臨拆除危機。
▪ 選擇穀倉演出的原因,是希望喚起大眾對於「old」(老舊事物)的共鳴,並思考如何以微薄之力保留在地文化與歷史。這也是團長「why i am doing this here」的初衷。
3. 實踐與創作指導:
討論與構思:在創作過程中,學員需討論梯間的設定,包括場域的意義、聲音的運用、如何改變動作,以及如何增加視覺強度與變化,例如是坐著還是站著,會發生什麼事。
視覺呈現考量:特別提醒在階梯上若圍成一圈,除了可能「back to the audience」(背對觀眾)外,階梯高低差也會影響視覺效果,看起來不佳。
表演者的態度:強調表演時「「don’t laugh! When you laugh first then it’s not funny anymore.」,表演者笑會讓觀眾覺得不好笑,甚至不笑反而更有趣.
作品修改與精進:學員需對初稿進行修改,處理肢體動作與視覺呈現,使「必勝戰鬥」的口號展現出氣度與力道。鼓勵學員善用階梯的「space」並改變隊形。
雙語元素:
課程中,講者頻繁使用中文與英文詞彙交錯,展現了雙語互動的特點。主要雙語元素包括:
• 專有名詞:
◦ 「Environmental Theater」
◦ 「specific theater」
◦ 「different space」
◦ 「city brand」
◦ 「old time」
◦ 「principle」
◦ 「rules and principle」
◦ 「performing art」
◦ 「topic」
◦ 「old」(指「老這件事情」或「老舊事物」)
◦ 「space」(空間)
• 短語與句型:
◦ 「兩個mission」
◦ 「有一點idea」
◦ 「create something」
◦ 「move there」
◦ 「whatever的作品 we move there we perform it」
◦ 「special made it for it」
◦ 「express what we want to say」
◦ 「what can people get after the show」
◦ 「what people get after seeing this」
◦ 「why I'm doing here」
◦ 「one and two and three and four and one two three and four」(數拍子)
◦ 「back to the audience」
◦ 「「don’t laugh! When you laugh first then it’s not funny anymore. 」」
◦ 「final」